近日,美國貝勒醫學院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利用大腸桿菌,發現可能引發DNA損傷的蛋白,這種蛋白可能會促使細胞發生癌變,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腸道微生物在癌癥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惡性腫瘤是由正常細胞受到刺激轉化而成的,惡性腫瘤會不停消人體的資源、擠占空間,并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分裂擴張。一部分的致癌物便是來自食物,而食物則是在腸道被徹底分解吸收的。
腸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和有害細菌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有害細菌會將消化的食物分解成多種致癌物,例如,燒焦的食物會被腸道微生物代謝,會產生損傷DNA的蛋白質,所以腸道微生物在癌癥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大腸桿菌發現早期癌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多樣的蛋白質網絡,當特定蛋白質被細胞過度分泌時,會以損傷DNA的方式改變細胞,從而導致癌癥。團隊更發現,大腸桿菌可以幫助快速、廉價的鑒定DNA損傷蛋白質和人體細胞中的作用機制。
“這項研究解釋了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如何影響腸道菌,并改變DNA的完整性,進而導致癌變。”本研究的通訊作者Kyle M. Miller表示,現已發現可以用大腸桿菌篩選出有害DNA,未來將有機會透過這個機制,早期發現癌變,避免癌癥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