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包含著人體基因和微生物基因聯合參與的代謝。人體微生態系統是體內微生物群落與其所處的微環境(組織、細胞及代謝產物)的集合。其中微生物群落是微生態系統的主體。
▼腸道平衡主導人體健康
微生物遍布全身各處,最主要在腸道、口腔、呼吸道、皮膚、胃、生殖道這6個地方。其中,腸道微生物具有人類基因中缺乏的大部分糖原發酵成短鏈脂肪酸的酶。這種寄居在人體胃腸道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群落數量占人體微生物的 80%,并且掌管著人體99%的營養吸收、80%的毒素排出、70%的免疫力。
可以說,腸道菌群平衡主導著人體健康。人體腸道內共有500~1000余種、100萬億個以上小生命,如果排列起來可繞地球兩周多。腸道不同部位由不同的特異性腸道菌群組成,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按一定比例組合達到微生態平衡,從而保證人體健康。
*哈佛大學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
▼引起微生態失衡的因素
▼微生態失調的癥狀
●不明原因腹痛、腹瀉
反復腹瀉,大便呈糊狀或水樣,通常伴隨下腹部痙攣性絞痛,便后可緩解。
●里急后重
表現為下腹部不適,很想解大便,然而又無法一泄為快,總有“排便不盡感”。
●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公式:體重(kg)÷身高*身高(m)BMI值≥28,則判定為肥胖。
●焦慮
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雙手摸索、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皮膚暗黃、長痘
膚色黯淡,沒有光澤,皮膚微生態失調導致感染與炎癥的發生。
● 思維遲緩
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減慢,思考問題困難,甚至大腦一片空白。
●喪失興趣
喪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熱忱和樂趣,對任何事都興趣索然。
●其他
▼微生態失調導致多種慢性疾病
▼國際微生物組研究
●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美國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伸,它研究的重點是通過元基因組學的方法研究人體內(表)的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 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歐盟/中國
Meta HIT計劃的目的是研究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最終為后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肥胖、腸炎等疾病的關系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日本
項目旨在推進全球對微生物世界的認知,從而使微生物組在多個領域有所應用。
▼微生態整體醫療
有別于“以疾病為中心”的現代西方分析醫學,整體醫療從醫學整體論出發,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更新醫療觀念,把人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改革、再造、規范醫療服務流程,建立協調一致的醫療團隊服務結構,注重病人參與,實現醫療工作從“疾病”到“病人”、從“病人”到全體社會人群的轉變,為病人、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體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等全過程、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高效率、低消耗的整體服務,從而更好地實現防病治病,維護健康,提高生命質量,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醫學目的。
●整體醫療特征:
?治療重心轉移: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更注重疾病根源的整體化探查(功能探查及基因檢測的廣泛應用)。
?更注重醫患合作關系,治療中不僅關注疾病,同時在乎患者曾經的經歷、憂傷或嗔怒。盡力尋找根本原因,調動、促進患者的愈合力,
為患者選擇最有利的治療方案。
?注重人體自愈能力的提升。
?盡量選擇侵入性小、傷害性小的干預方式,注重全方位的改善人體平衡,強調融合、自然,醫療只是人體的輔助。
?更多使用替代療法等多種以結果為導向的療法。
?更注重從代謝、功能層面對疾病進行干預。